制造外包即制造項目(流程)外包,是指將企業內部的非核心業務流程交給外包服務公司來完成,外包公司可以提供人員招募、培訓上崗、生產管理、安全管理、品質管理、成本管理、員工調度、員工關系的整體外包服務,讓員工在職期間的風險得到轉移,使企業脫離日常繁瑣事務,并把不可控制的風險變成可控制的風險,把不可控制的成本變成可控制的成本,從而達到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利潤;專注于核心事務,提升核心競爭力。
生產外包經營模式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,但真正發展是近十多年的事情。隨著經濟全球化,競爭全球化,許多跨國公司紛紛將制造基地外移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區域。如愛立信將除中國以外的手機生產全部外包給新加坡的Flextronice。寶元鞋業分別接受耐克、阿迪達斯、匡威的生產外包業務。據部門研究表明,實施外包戰略可使產品開發成本節約9%,生產能力和質量平均提高15%左右。
生產外包結束了自給自足的組織模式,把非核心技術工藝的大部分外包給別人,而在核心技術上區別于競爭對手,這已成為全球成功企業的共同做法。
生產外包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,究竟有什么誘人之處,使高層決策者如此趨之若鶩?究其根源,還是因為它改善了傳統生產方式的不足,與傳統生產方式相比有不少優越之處。
傳統上,企業出于管理和控制的需要,對與產品制造有關的活動和資源一直采取“縱向一體化(vertical integration)”管理模式:或自行行擴大自身規模,或參股到供應商、銷售商企業,殖民地為其提供原材料、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企業形成一種所有權關系。
“縱向一體化”在市場環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尚有一定的合理性,而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、企業之間競爭加劇、全球市場變化莫測的情況下,則顯露出種種缺陷:增加企業投資負擔;承受基本建設周期長等風險;迫使企業從事不擅長的業務活動;在每個業務領域都直接面臨眾多競爭對手,如此等等。其結果是分散了整個企業的資源和精力,無法經營好核心業務,削弱了企業的競爭能力。因此,20世紀80年代以后,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企業放棄了這種經營模式,出現了利用企業外部資源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思想,贏得在低成本、高質量、早上市等諸方面的競爭優勢。 說是所謂的“橫向一體化”思想。它形成了一條以企業為結點的從供應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銷商的、貫穿所有企業的“網鏈”。顯然,這些企業達到同步、協調運行,才有可能使價值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能受益,因此價值鏈管理的概念應運而生。價值鏈管理的實施給企業帶來了顯著的效益。